
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,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,由多種氨基酸結合而成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,為人體許多抗體、酵素、荷爾蒙…等主要成份,約佔體重的18%。很重要對不對,但,蛋白質有分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,此篇先說為甚麼動物性蛋白不要吃太多,改天再作植物動物蛋白的比較分析。
根據統計,十五歲以上台灣男性中,51%有過重及肥胖的問題,女性則有37%,所以全民都應重視肥胖問題,台灣一般成年人每年平均攝食75公斤肉類,與日本每年平均攝食36公斤肉類相較多了一倍。從健康的觀點檢視之,十大死因都與吃太多的肉類或血脂肪過高有所相關,但這篇不是要提倡素食,而是讓大家學到一份知識從此學會對食物的控制。
我們知道,蛋白質主要存在於瘦肉、蛋類、豆類及魚類等食物中,若動物性蛋白質攝入過多,將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。因為攝入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,就代表必然攝入較多的動物脂肪和膽固醇。正常情況下,人體並不儲存蛋白質,所以必須將過多的蛋白質脫氨分解後排出體外,這將加重代謝負擔。而且,這一過程需要大量水分,也會加重腎臟的負荷,若腎功能本來不好,則危害就更大。此外,過多的動物蛋白攝入,也會因含硫胺基酸攝入過多,加速骨骼中鈣質的丟失,易產生骨質疏鬆。
似乎骨質疏鬆還不夠,後來又發現還有其它的疾病也是源於攝取過量的蛋白質,特別是動物性蛋白質,其中一種疾病就是腎結石。因為要消化過量的蛋白質,而自我們骨骼中流失的鈣,在血液中發揮了它的功用後,一定要被排到某個地方。
我們所攝取的,但因磷鈣比例...